日前,徐州市召开2023年度中小学课后服务现场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校际交流等方式,系统展示徐州学校课后服务方面的实践成果。
徐州基础教育在校生达188万人、体量占全省近1/6。在学生数量如此多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用好现有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是徐州教育系统一直研究的课题。
【资料图】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徐州教育系统在课后服务方面推出大批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创新做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用优质课后服务有效推动“双减”工作提质增效。
每到课后服务时间,邳州市奚仲路小学的老师都会为学生们开展作业精准互助辅导。“学校在班级建立三级导师制,即‘老师、组长、小先生三位一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进行精准帮扶,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共同获得提升。”该校校长李峰介绍。
放眼徐州,学生在学校接受作业辅导、教师答疑等基础课后服务已成常态。去年以来,徐州市全面落实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5+2”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徐州市教育系统锚定“扩资源、上水平”目标,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办学整体设计进行规划,推动全市课后服务高品质实施。
面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徐州各学校从课程设计、师资安排、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周密安排并责任到人。精细的管理、用心的服务,助力学生和家长减轻负担。在教育部门引导下,徐州各学校提供分层分类个性化服务,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泉山区针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校时间过长等现状,探索建立“积分调休制度”;鼓楼区构建指向儿童成长获得感的健康、生态、温暖的课后服务体系;云龙区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着力实现“五育”并举。
如今,徐州市1141所义务教育学校均开展课后服务,参加学生124.71万人,参与教师5.87万人,为8.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服务费用。
徐州市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建构丰富课程体系,以学校的物化环境为学习场域,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劳技室、创客室、体育艺术场馆等,逐步建构以年级为纵轴、特色课程为横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
去年年初,云龙区印发《进一步完善云龙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区属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原则,自主设计校本服务课程。利用好校内资源,每名学生参与不少于1项个性化课程,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社团活动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
“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病虫害研究”“鱼植共生”……在云龙区云兴小学,一个个生活化问题变为项目、变成课程。“项目化学习”培养孩子由储备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转变,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铜山区大学路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开展身心健康、民族之韵、地方特色等社团课程,构建“自主学习+社团拓展”课程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将家长的“操心事”变成“放心事”。
操场上,乒乓特色操强身健体;体育馆内,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享受活力童年……在课后服务中,徐州各学校着重增强学生体魄,做好教育“加法”。作为江苏省首批“双减”示范创建校、省首批课后服务案例推广学校,少华街小学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优势,落实学生阳光体育锻炼,开展“1+X”课后服务模式,提供丰富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
同时,徐州各学校巧用社会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将师资与社会力量跨界融合,打通学生学习的时空界限、学科界限,在课后服务中给予学生更饱满、更丰富的学习样态。越来越多的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结合社会力量,通过馆校合作等方式,丰富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苏堤路小学广泛动员校外优质机构、民间艺人等,组成在校专职和校外兼职相结合的“协作力量”,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活动。徐州经开区组织学生深入农业生态基地、污水处理厂、金龙湖智慧园区等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开展劳动技能实践、探究污水处理流程、感受智能化生活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今年3月底,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徐州市音乐厅艺术研学基地等单位被批准为徐州市首批中小学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涵盖科学场所、人文景观、劳动基地等场所,学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徐州在全市范围内已建成125个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开发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12大类4000余门课程。在教育部“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线上调查中,徐州市参与调查的60余万学生及家长满意度超过97%。
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吴庆军表示,该市教育部门将继续鼓励中小学多渠道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未来,徐州将持续加强课后服务资源中心建设,坚持“扩资源、上水平”,调动各方资源丰富学校服务内容,打造“15分钟教育圈”,完善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彰显课后服务育人价值。(张耀文)